苹果未动“果链”先行 企业纷纷谋划汽车代工路
中国商报(记者 赵熠如)在苹果造车波折丛生之时,“果链”企业已按捺不住,纷纷加入汽车赛道。近日,苹果供应链巨头立讯精密豪掷百亿联手奇瑞造车。从代工手机到代工汽车,立讯精密汽车代工路好走吗?
立讯精密要代工汽车了
2月11日晚间,立讯精密发布公告称,其控股股东立讯有限以100.54亿元购买青岛五道口持有的奇瑞控股19.88%股权、奇瑞股份7.87%股权和奇瑞新能源6.24%股权。
立讯精密在2月13日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中表示,公司不造整车,而是协同奇瑞开拓整车ODM(原始设计制造商)模式。立讯精密董事长、总经理王来春表示,Smart EV带来的机会不只包括整车,也包括生命力更强的Tier 1(车厂一级供应商)。新的格局下,市场需要ODM造车。
“博世、采埃孚等供应商采用的是传统的供应链模式,相较于传统汽车供应链中Tier 1全权负责的交钥匙模式,当前的汽车品牌与供应商的关系更像是一种合作伙伴的关系。”一位新能源汽车厂商工作人员告诉中国商报记者。
关于与奇瑞的合作模式及发展战略,立讯精密管理层表示:“一直以来,公司在汽车领域都是以成为业内领先的Tier 1厂商为核心目标,也在寻找能够锻炼自身Tier1核心零部件能力的平台。本次战略合作将在打造合作造车ODM模式的基础上,快速发展上市公司Tier 1业务,实现动态入局、快速提升公司作为Tier 1厂商的核心零部件综合能力。”
立讯精密为什么选择奇瑞开展整车ODM战略合作?招商证券研报分析称,奇瑞经营层与立讯精密在对汽车产业发展趋势上有相同理念与共识,加上奇瑞在整车领域拥有完整的技术和产品研发体系,尤其在整车制造环节拥有独立自主平台,能够为奇瑞汽车及其他品牌商提供从整车开发到量产的综合服务,除了技术和经验优势外,奇瑞已具备成熟的产能,是国内为数不多适合开展ODM造车业务模式的伙伴,公司与奇瑞合作的成本相对较低,却具备较高和较快的潜在效益。
“果链”企业转型新选择
在苹果造车一波三折之时,“果链”企业的转型则显得更为干脆。
近日有消息称,富士康旗下的首款电动车Model T将于3月初正式交付,交付的第一家客户为台湾省高雄客运公司。除了推出车型外,在2020年10月,富士康便已推出“MIH EV软硬体开放平台”。MIH平台的目标是通过设定行业标准,开发硬件和软件相结合的“套件”,来重塑传统的汽车供应链。
“富士康推出的MIH平台就像是手机的安卓系统。富士康为各个车企提供一个开放性的平台,车企买了平台以后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进行有特色的设计再开发。这个平台可能会包括底盘架构、电子电器架构、自动驾驶支持系统,等等。这样可以替整车厂减轻再开发新平台的压力。”上述新能源汽车厂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除了立讯精密、富士康以外,“果链”的其他企业也在布局汽车市场。目前,长盈精密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布局包括动力电池盖板、Busbar(母线)、精密汽车电子、充电设备相关、重载连接器,等等。蓝思科技则在去年半年报中,将自己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发展目标定位为“为新能源汽车客户提供一站式汽车电子服务及解决方案”。
“手机市场的出货量在逐年下降,立讯精密等厂商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资深汽车行业分析师张翔告诉中国商报记者。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数据,去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到为13.9亿部,年增长率为4%。这是自2017年以来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实现的首次增长。2017年出货量为15.7亿部,此后三年的增长率分别为-3.8%、-1.7%、-10%。
相对而言,新能源汽车市场则呈现飞速发展态势。根据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数据显示,去年1月-12月新能源车零售298.9万辆,同比增长169.1%。今年1月,新能源汽车市场继续取得开门红,零售销量达到34.7万辆,同比增长132%。预计今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达到550万辆左右,继续实现70%左右高增长。
“疫情影响、供应链缺芯、原材料涨价等让‘果链’企业业绩普遍受损,寻找新的盈利点既是当务之急,也是未来之计。而且科技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顺应行业发展大趋势,从劳动力密集产业转化成更有技术含金量的‘智造’公司,也是大势所趋。”中研普华研究员黄姿丹告诉中国商报记者。
汽车代工尚有难度
立讯精密管理层表示,作为ODM,应该更多选择高质量的客户来服务配合。目前因为存在彼此的商业约束,所以在此不便详述客户情况和落地速度,但ODM业务目前已经有比较明确的落地项目,大约在12-18个月中陆续投产。
中国商报记者就立讯精密代工汽车是否会与苹果合作,且是否会推出自己的汽车品牌等问题向其询问,但截至记者发稿时尚未得到回复。
那么,汽车代工前景如何?“汽车代工还是有前景的,因为这些传统车企很大一部分利润来源仍是整车制造业务,如果市场需求远大于车厂自身的生产能力,就会溢出来很大的订单量给汽车代工。”上述新能源汽车厂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张翔表示,代工模式在乘用车领域开展是有一定难度的,乘用车追求个性化,而代工模式下其生产线决定了汽车结构底盘会比较相似,较高的同质化使其五年内不太可能大规模进入乘用车领域。不过,代工模式更适用于物流车、商用车领域,这些车型对于个性化要求不高,且同一个款式数量也相对较少,具备代工的可能性。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汽车点讯)”的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网,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删除:gkjnet@qq.com
频道热点